在1990年的那部经典电视剧《封神榜》中,94岁的老艺术家杨明在最后的结局里,饰演了姜子牙这一角色。他站在封神台上,誓言永守天门,让无数的观众为之动容,泪流满面。然而,这位看似普通的演员,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——“白天演员,晚上间谍”的生活,让他在隐姓埋名的75年里,度过了一段传奇的一生。
在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背后,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。为了抓捕那个隐藏在演剧二队的“内鬼”,国民党政府派出了一位官员担任队长。在上司为他举行的接风宴上,王润森这个角色的扮演者,提出了一个看似寻常的建议:“与其在这里吃吃喝喝,不如放三天假,让大家好好放松一下,增进彼此的感情。”
这个故事,让我们不禁思考一个问题: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,什么是真正的幸福?是金钱?地位?还是权力?或许,答案就在姜子牙的那句誓言中:“我愿永守天门,使天下百姓自由自在,永享太平。”这是一个多么崇高的理想,也是一个多么朴实的愿望。在这个世界上,有多少人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中,停下脚步去体会这种简单的快乐呢?
对于本应在去年的第一时间上映的《姜子牙》,大家报以很高的期待。也许是因为《哪吒》的联系,让所有人都无比期待其第二作《姜子牙》的上映。然而,终于上映了《姜子牙》却并没有在观众的心中一战封神。
有人说《姜子牙》和《哪吒》反差太大,《哪吒》的剧情有趣并且易懂,然而《姜子牙》的剧情反而让人觉得不明所以,大部分观众都是在混混沌沌的情况下就看完了整部电影。
并没有一个丰富的剧情让《姜子牙》显得有些呆板
相较于《哪吒》而言《姜子牙》的剧情的确显得并不丰富,情节也过于简单,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条主线,同时又要在一条主线上强行加入不同层次的阴谋。
反观《哪吒》,丰富的剧情和人物跳脱的性格,和《姜子牙》想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,感觉在电影院中看《姜子牙》总有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,打斗场面也让人觉得有些审美疲劳。
《哪吒》的主题,表现出的是不屈服命运的主题,虽然《姜子牙》的剧情,也是如哪吒表达的主题相同,但却更加延伸了,想要表达的不只是自我,而是当自我与客观发生冲突,应该取舍弃哪个方面。
相比于“魔童”哪吒的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,与《哪吒》里的申公豹,姜子牙更加理性化,或者可以说是一根筋,是比敖丙更加理性的人物,理性道完全跟自己当初的想法发生了冲突,虽然最后放弃成为众神之主,放过妖狐,也放过了他自己。
内容的方向过于家庭化,让《姜子牙》成为了更显小众的电影
同时《姜子牙》这部电影剧情当中更多的是在体现人性且内容更加的家庭向,与内容明了且欢快的《哪吒》不同。
其中大部分内容过于成年思想,其中有很多的束手无措,更多的是在暗喻的真实,反而并不能让大众去更好地接受。
虽然《哪吒》也有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。“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,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。”这样打破偏见的暗喻,最后找到自我并获得了成功,反而更加能够引起观众们强大的共鸣。
但是《姜子牙》当中这样的暗喻,却出现得过多且过于深奥,很难再像《哪吒》一样引起观众的共鸣,并且适得其反。
内容当中过多的沉重因素不够欢快,全靠四不相撑场面?
相信四不相在电影当中被所有人都深深地记住了,不在于它最后的大义赴伤,反而在于这个又萌又可爱的小家伙的设定。与《哪吒》不同,哪吒本身就是一个性格新新的熊孩子形象,丑萌丑萌的,让人不厌反喜。
还有搞笑有趣的太乙真人,带动得整个剧情都是欢快诙谐的。甚至连反派申公豹的角色都会在一嘴大结巴当中逗得观众哈哈大笑。(不成~~~~功便成仁)
然而姜子牙当中只有四不相还能让观众眼前一亮,而其他的人物和剧情都显得格外的沉痛。作为一档春节合家欢电影(跳票是个意外)。
我们甚至可以说《姜子牙》跑题了,它充斥着超度亡魂、阴谋、人性丑恶等等让人觉得非常沉重的话题,甚至整场电影都让人在沉重严肃的心情当中度过。
结语
《姜子牙》很可能在大众的眼中并未封神,虽然脱胎于《封神榜》但是我们仍旧能够看出无论是《哪吒》还是《姜子牙》都并没有严格根据《封神榜》的内容去演绎。《哪吒》的剧情显得更加有趣让人眼前一亮,而《姜子牙》的内容更加有深度,发人深省。
《姜子牙》的片尾当中出现了雷震子、杨戬和黄天化,三人都是封神大战中的主要角色,那么接下来的第三部会给我们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,还要拭目以待。
姜子牙的传奇一生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坚韧与勇敢。他的故事,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,努力去实现那些曾经许下的诺言。正如那句名言所说:“人生如梦,梦如烟,梦里寻她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。”让我们一起,去寻找那份属于我们的幸福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