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《漫长的季节》登陆奈飞,尺度问题引起热议前些时候,《漫长的季节》登陆奈飞,很多人兴高采烈,但却不是因为国剧走出去了,而是因为三个字: 完整版。 网友猜测,既然不用再面对审查,那剧集一定会呈现出它最“完整”的面貌。 可惜。 后来我们知道,这其实只不过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罢了。 剧还是那个剧,没有丝毫不同。 似曾相识吗? 是的,这些年,我们无数次地讨论过“删减”“完整版”的话题,试图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拼凑出一部电影原始的面貌,并希望哪天可以看到它的“最佳”面貌。 比如年初的《无名》。 我们知道王一博的角色身份不会像影片呈现得那么简单。 于是在它上线亚马逊时。 便迫不及待地把它多出来的3分钟找出来看,希望证实自己的猜想。 △ 被删了3分钟浴室打斗戏,让许多网友觉得可惜 比如国庆档的《坚如磐石》。 我们知道张国立的角色其实身兼了其他身份。 所以我们不断地搜集散落的“删减信息”。 希望有一天,张艺谋可以把原始的版本放出来。 但。 这同时又形成的一种诡异的现象,那就是,只要遇到过删减的作品,我们便默认它的完整版,都应该是“佳作”。 真的如此吗? 所以国片行不行,主要是看观众的想象力行不行? 或许。 我们早已被“删减”这个词,彻底规训了。 01 特供版 以前说到完整版,主要是国外电影。 因为一旦引进,可能就需要特殊处理。 《银翼杀手2049》里。 两旁的裸体仿生人不能看,怎么办?那就用局部放大的手段,只看高司令特写就可以了。 △ 《银翼杀手2049》未删改与删改版本对比 或者《水形物语》里。 女主的裸体不能看,怎么办?于是有了观众们津津乐道许多年的小黑裙。 这里不仅有“裸露”的原因,也有价值取向的原因,比如《绿皮书》里,把黑人钢琴家在浴室里与同性情人的“激情戏”删得一干二净,比如《小黄人大眼萌》里,改成了反派“改邪归正”的结局等等。 这种“修改”大片的方式,近几年实在太多太多,也导致了任何一部外语片上映,有没有“删减”都会变成一个“悬疑话题”。 比如前几年的《死侍2》,主演瑞安·雷诺兹坦言,电影在内地上映时,一刀未剪。 一部R级片“一刀未剪”? 怎么可能? 走进影院我们才发现,其实,死侍并没有骗我们,上映时,的确一刀未剪。但内地的这个版本,是由片方自行删减并替换了新镜头,将电影原本的R级降到了PG-13,于2019年,在中国内地、中国香港、中国台湾,与新加坡上映。 前段时间上映的,属于R级(限制级,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陪同观看)的《奥本海默》,导演放狠话:如果删减,就拒绝引进中国内地。 终于,观众这才在忐忑、好奇、信任等复杂的情绪之下,走进了电影院。 直到,坐在电影院里才发现,是真的没删,只是我们P小黑裙的,“大头贴”的技术,更加完善了。 你说删了,可帮她穿件衣服,怎么能是删呢;你说它没删,我怎么就看不懂呢? 看明白了吗? “一刀未剪”,其实成为了观众为电影买单的噱头。 而这种宣发手段,刺激观众的视觉与心灵,让他们认为国内的“月亮”与国外一样圆时,最后才发现,这不过是又被蒙上了一层滤镜,让我们看到了和平、自由、友爱......的故事。 国人苦“删减”久矣。 但。 问题来了,即便是真正“一刀未剪”,就该称颂吗? 2006年,中国青年报有一则短评:《一刀不剪是份丰厚的奖赏吗》,里面举了一个例子: 引进国内的《达·芬奇密码》因为涉及宗教与多角度挑战了恐怖极限,在上映前,就被许多国家以不同程度的抵制,在新加坡被列为“成人题材”,在英国被列为12A(12岁以下儿童需要大人陪同),但到了国内却一路绿灯,获得了“一刀未剪”的丰厚待遇。 同时期的《碟中谍3》,却因为“上海随处可见的晾衣竿”而被删改,只因为有可能“丑化上海”。 所以,一刀未剪,剪的到底是什么? 观众在“一刀未剪”中期待的又到底是什么? 同时。 是不是有一种可能,当我们在努力辨认是否“一刀未剪”的时候,其实已经默认了“删减”的“必要性”,而把“未删”当做了一种恩赐? 或许,这些问题更值得讨论。 02 拼图游戏 娄烨曾经有过一个“二流观众”的论点,大致是说我们的观众看不到该看的东西,所以沦为“二流”。 但Sir却觉得。 中国的观众哪里是“二流”,简直是“超一流”,因为我们能从一部支离破碎的电影里,看到“不存在”的内容。 以《坚如磐石》为例。 在豆瓣条目里,Sir看到了一张剧照: 上传日期是8月2日。 距离国庆档的电影上映,还有几个月。 但,这张从预告里截下来的哑巴剧照,因为嘴打上的码,就已经激起了影迷的无限遐想与好奇心,在这样的“勾引”之下,我们不得不对这部电影产生好奇。 (可到了电影院时,你才发现,啥尺度也没有) 看过电影完整版的观众发现,《坚如磐石》删减了一些故事线,还改变了张国立在片中的身份。 不少人看完《坚如磐石》,一头雾水后,还得去网上找关于未删减版的只言片语,才能悟出里面人物关系。 甚至,为了搞清楚删减背后是什么,我们开启了福尔摩斯模式。 继而又衍生出了许多短视频:#《坚如磐石》的九个被删减的细节、#《坚如磐石》重要改动都在这里、#删减片段让人细思极恐...... 观众们在预告里寻找与正片相关的蛛丝马迹,从演员们的访谈里扒故事细节,当然,这都不算什么了。 还记得,为了看懂《狂飙》大结局,全网开始读唇语。 通过网友的解读,才让我们窥到了《狂飙》在大批量改台词的背后,是讲另一个更黑暗,更野蛮的故事。 中国的观众是最有才华,也是最有忍耐力的观众。 在《封神第一部》在微博里的花絮,我们扒出了被删减的线索,去拼凑它被遗漏的内容。(Sir在之前也写过一篇关于《封神》删减的文章,戳此回顾) 《孤注一掷》给出的几秒删除花絮里,我们就能看懂,在原版里被陆经理摁头下跪的安娜,绝非只是“臣服”那么简单。 我们已经习惯了在花絮里,演员的采访里,拼凑一个完整的电影故事。 是不是一定要补充了删减,才好看? Sir当然认为,未删减的作品才是一部完整的作品。 毕竟有一部分,是要用细节树立人物的(当然也有以此为噱头的烂片,在这就不展开了)。 比如,《坚如磐石》删减花絮里有一段:于和伟用扳手砸人,从5下改成3下,一下从想泄愤的目的,直降为“杀人”的目的。 暴力的凶残度也降低了许多。 再比如。 邱礼涛的《93国际列车大劫案:莫斯科行动》里,有两段被删减的内容,是编剧在微博上发出来的。 这两段的人物背景的细节,看上去可有可无,但,却让张涵予与黄轩的角色,有一种如父如子的关系,让他们二人有了共情之处。 从这些细节中,观众们“自给自足”地补充了角色的背景故事,而这些散落在互联网的碎片,也各个都珍贵。 但。 “未删减”就一定“优秀”吗? 举例来说。 郝杰有一部电影叫做《我的青春期》,原名《我的春梦》,上映时被删减了15分钟,导致差评无数。 于是导演一怒之下,放出了完整版。 可是,真的翻身了吗?Sir看过两个版本,不可否认原版的观感会好上许多,但同时,影片的问题也一个不少,以至于豆瓣评分依旧至今只有6.1。 这还是敢于将原版放出来的。 而那些只是用“删减”做借口的呢?这些年,大大小小的电影都会用“删减”这个词当做一种宣传手段,这其中,恐怕很多人,也只是表示下委屈,然后就把想象空间抛给观众,让我们自行补足那些空缺吧。 毕竟。 我们是最容易“说话”的观众,在电影被大幅度删减,以至于故事前后矛盾、人物不够立体时,还是会为它的勇气打上四星。 并,弱弱地问上一句: 所以,当一次“删减”,就可以掀起一波意淫高潮。 这到底是我们的观众太优秀呢。 还是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应激反应? 03 畸形心态下的国产电影 说到底,我们被“删减”这个词规训得太久了。 甚至无意识地,在平时的看片看剧过程中,也会对一些看起来有些“大胆”的作品惊诧不已: “这是能说的吗?” “这也能过审?” 明明都在法律框架内,明明社会新闻上天天见,但就是这么大惊小怪。 为什么? 其实就是我们默认了删减的合理性,默认了在没有分级的前提下,那些违背公序良俗的,那些裸露暴力的,那些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,就该被关在小黑屋里,不让它出来。 所谓“无菌环境,人人有责”。 我们早已放弃了抵抗。 这样合理吗? 当然不。 毕竟,对于观众和创作者来说,面对这样的情况,其实都会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。 先说观众。 观众在看电影前,会在心里祈祷不要删减太多;放完电影之后,想着是不是又有哪些地方删了。或是,在发现这个地方没有被删减后,也会被媒体炒作,冠以“这电影太大胆了”,进行第二轮舆论发酵。 而这样的心态,让我们在看完《坚如磐石》就已经开始有了另一个担忧——是不是不让说,是不是有些地方被删了才会这样? 我们不知道该如何评判一部电影了。 而对于创作者呢? 也会面临着一种畸形的心态,我拍的这部电影到底能不能过审?在现在的环境下,哪些台词哪些情节会有风险?我是应该先删了它呢还是有结论之后再删得支离破碎?如果有影片一直过不了,我到底是不是该拍些更光明的影片? 要知道。 30年前即便《活着》《蓝风筝》过不了审,也有渠道收回成本,可现在,电影基本上也只能指望着内地市场了。 于是。 曾经我们还会有有各种讽刺官僚主义的《背靠背,脸对脸》,有关于黑煤矿、拐卖妇女的《盲井》与《盲山》,有直击人性真实的《天狗》等等“大胆”的作品。 而如今,当作者电影越发式微,那些具有表达性的导演,忻钰坤也好,文牧野也好,或是程耳,最后,都也只能在春节档里交上一份作业,《奇迹·笨小孩》也好,《无名》也罢。 若是再过30年,又是何种光景呢? 只能说。 当“一刀不剪”成为一种恩赐; 当“窥探”成为一种理解电影的必要条件; 当“懂的都懂”成为导演与观众们的一种暗号时。 我们与电影,也会越来越远。 此时,Sir想起了张艺谋的《一秒钟》。 《一秒钟》的幕后纪录片,有这样的一幕,张艺谋与周围人开会的时候,道出了这部电影最关键信息: 张九声早在几个月之前,就已经知道女儿死了。 所以,他才会那么重视有女儿露脸的两帧胶片,这也将他如此想要得到这个胶片,而有一个强有力的理由。 而这个截图下,网友们的评论是“把它顶上去,剧情就通透了。” 是的。 不是我们不懂电影,也不是我们看不懂电影。 而是,它那几声微弱的呼喊,让人一分神,就听不见了。 而对张九声来说。 对于我们来说。 这一帧,其实就是生命,是不能复刻的回忆。 是我们这个时代里,最后的坚持。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