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大学心理系的苏彦捷老师和她们的研究小组,从1991年走进鄂东神农架这片“只有传说,没有历史”的神秘之地,开始对野外川金丝猴长期细致的观察,到现在已经是第11个年头了。从这篇报道里,您将看到一群心理学工作者们对川金丝猴的细腻观察。
看我的獠牙
这是一只饲养在笼子里的雄性川金丝猴,它张大嘴露出獠牙在向我们发出恐吓的信号。
10月底的神农架,虽然夜里的温度已降至零下,但在晴朗天气里的中午,还是暖融融的。一大早从营地出来,我们踏上寻找猴群的路。当我们走近一个叫观音洞的地方时,“咿耶⋯⋯”一声声或安详或稚嫩的彼此呼应,把我们召唤到了它们的身边。在到阴郁河的小路上,我们趴在那儿,两侧全是跳动的金色生灵。由于小路两侧是洼地,树上的猴子显得离我们格外的近,尽管我手里端着相机,却不敢贸然按下快门,生怕那“喀嚓、喀嚓”的快门声惊扰了本来悠哉游哉的这些森林居民。中午,大猴陆陆续续的小憩了,但很多小猴还在追逐打闹。也许是我嚼吃方便面的声音引起了小家伙们的好奇,几只胆大的跑到我们身边的树上,瞪着又黑又亮的眼睛观察着我们。这幅场景让我想起动物心理学家们常说的一句话:“当你逗猫的时候,不知猫是不是也在逗你。”
开始野外工作之前,从文献中我们发现,川金丝猴在自然栖息地常集结为很大的群体。个体识别与我们在笼养状态下的条件是无法相比的。为了能够有效地跟踪和定位猴群,我们从美国定购了两套无线电颈圈。但当我们真的走进了金丝猴的家园,我们发现现实与想象大相径庭。首先金丝猴迁移速度相当快,如果受到惊扰,刚才还在你周围唧唧喳喳,还没等你醒过闷儿来,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。而通常戴颈圈时麻醉剂起作用的时间要2-5分钟。这段时间里,它们可能早已不知道到哪里去了。其次,即使我们找到被麻醉的个体,由于它们要成群生活,这只戴颈圈个体能否找回到自己的群体,能否被接受,这些都是问题。